王某与姜某曾是多年好友。2007年,姜某因经营需要向王某借款18万元,后陆续偿还11万元,剩余7万元一直未还清。此后几年,姜某先后七次向王某出具新借条,累计借款金额达26.3万元。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因还款问题多次协商未果,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发生激烈争执,闹到派出所。
胶州市阜安街道“老骥”调解工作室收到派出所的案件推送后,指派了张宗清、王永刚两位调解员负责该案件,并邀请阜安街道石头街人大代表工作室共同参与联调。首先调解员借助人大代表工作室会计领域的专业力量对双方提供的七张借条进行了细致核查,确认借款本金及利息,并发现借款金额存在叠加计算情况,部分利息已超出法定上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借贷双方可约定利息,但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四倍(目前约15%),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虽然,姜某多次更换借条的行为构成债务重新确认,但利息总额需依法核算。
面对复杂的法律条文和紧张的双方关系,调解员决定从友情角度切入,采用“背靠背”调解法耐心疏导双方情绪,同时邀请值班律师来为纠纷双方进行法律分析解释。在对二人的谈话中,调解员王永刚真诚地劝说道:“14年前的18万,能买半套房子;如今的26万,连菜市场的摊位都难租,你俩说,这钱的分量和情谊比谁轻谁重?”一杯茶下肚,王某坦言,自己更在意的是姜某的态度,而非单纯的钱;姜某也红着眼眶表示,自己并非不想还钱,而是确实经济拮据。看到双方的态度有所缓和,调解员组织了多次协商,每一次协商,调解员都在认真平衡双方的利益诉求,最终达成一致:姜某一次性偿还王某26万元整,了结全部债务;王某放弃其他权利主张。双方签订书面调解协议,这起持续十四年的债务纠纷,在调解员的努力下得以圆满解决。
此次调解不仅化解了双方的经济纠纷,更修复了破裂的友情,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调解员在工作中坚持依法依规、情理并重,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体现了人民调解的温度与力量。人民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大代表工作室入驻联调,则可以凭借多维度的专业知识和“人民代表为人民”的调解热忱,为人民调解工作加持赋能,给群众吃下定心丸,为社会和谐护航。